當應(yīng)漢龍帶我們來到破舊的小閣樓,午后的陽光耀眼地照在一堆雜物上。隨著這些雜物的移開,塵封的記憶一下子揭開了……
幾十年了,這些新鮮如許,仿佛還沾染著“土靛”染料的花版,栩栩如生地出現(xiàn)在眼前。猶如一個穿著藍花衣、撐著油紙傘的江南女子向你走來……還記得嗎?母親們從箱底翻出來的那一件件藍布青衫、藍花被子?
這就是被列入省第二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名錄的藍花布印染技藝。這是一門融生活與藝術(shù)于一體的技藝,在漢晉期間就傳入仙居,到清末至解放初發(fā)展至鼎盛時期,藍印花布品種花樣達200多種,目前已搜集建檔的有30多種,搶救保護花版 9種。在雙廟鄉(xiāng),藍印花布仍然原汁原味,保持著最“土”的樣式和材料。主要傳承人是雙廟鄉(xiāng)西呂村今年56的應(yīng)漢龍,他尚保存花版等少許印染用具和古老的染布技藝。
雙廟街自古繁華。應(yīng)漢龍告訴記者,習(xí)慣于男耕女織的雙廟人,小孩子從出生開始就一直都穿藍花布印染的粗布衫,蓋著藍花布印染起來的被套。這種用板藍根等植物染料制作的“土靛”染成的衣服和被子,穿起來特別舒服!凹捺铮ㄅ畠海┮盟{印花布做被面,藍印青布做被夾里,做成夾被嫁囡,誰家嫁囡夾被多,就顯示誰家有出地(有錢人家),其女兒到婆家受人捧(尊重),若誰家嫁囡沒有印花夾被,其女兒到婆家就要被瞧不起了。”
最興隆時,雙廟鄉(xiāng)有3間染布店。應(yīng)漢龍告訴記者,他是15歲時從父親那里學(xué)來的手藝。民國時期至上世紀七十年代,藍花布印染是鼎盛時期,藍印花布做窗簾、頭巾、圍裙、包襖、帳子、臺布、包裙等等,盛極一時。上世紀六十年代,應(yīng)漢龍自己種棉花、紡布,染布。后來,因為“洋布”的進入,粗布越來越不景氣,藍花布印染技藝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漸漸消逝了。1991年,應(yīng)漢龍改行去西安,藍花布印染技藝同時失傳。
2007年,藍花布印染技藝在政府挖掘下,這種具有獨特工藝價值、充滿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民族風(fēng)情的藍花布重現(xiàn)天日。
來源:仙居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