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網觀察】2、油墨的飛墨(色)。
飛墨亦稱飛色(Ink Flying)或霧狀化(Misting)、噴霧化(Spraying)、云霧化(Clouding)、氣霧化(Fogging)等。飛墨與霧化的概念是基本相似的,但飛墨一般是指鋪開的大顆粒,帶比較少的電荷,一般集中在印刷機的附近。霧化的顆粒則比較小,帶比較高的電荷,飄移于空氣中不易沉降下來。習慣上,我們是把它們混為一談的。
飛墨或霧化這些現(xiàn)象都是由于印刷機轉動時飛出的小油墨滴所形成的。這種現(xiàn)象不僅令人討厭,嚴重時能將機器、廠房以及操作人員都搞臟,使人們啼笑皆非。
由于新聞輪轉油墨的飛墨弊病具有代表性,所以我們將以新聞輪轉油墨作為中心來進行研究。
(1)、飛墨的原因。應當肯定,油墨不會因離心作用而從印刷機的墨輥上甩出去。飛墨是由于油墨膜的分離而引起的,油墨膜的分離則并不是由于流體(油墨)的流動所致,而是由于破裂作用。油墨在兩個旋轉很快的墨輥上分離時,會將油墨膜拉出細絲,然后破裂。由于破裂作用,油墨的細絲將不規(guī)則地斷裂成兩個相等部分,故斷裂位置一般是不在中心處的。如果細絲的斷裂同時在兩個以上的地方發(fā)生,則由于其余部分的抽(縮)回而中間斷開的一部分將釋放出來,形成圓形而有表面張力的小球體,如果這些小球體不能被轉動著的輥子帶走,則就將以自由墨滴的形式存在而被印刷機所逐出。所以,油墨的飛墨是由于油墨細絲同時多相斷裂后形成的墨滴飛離印刷機所引起的,當然,飛出量是不多的。
在1935年就有人發(fā)現(xiàn)這種飛離印刷機的油墨滴帶有正、負兩種電荷。
當水分散成很細的顆粒而成氣相時,其水滴就帶正電荷,而相應的那部分空氣就帶負電荷。
電荷的分離作用必須歸因于出現(xiàn)在油墨細絲和墨滴界面中的碎裂的外部液體膜所帶的電雙層,由于電荷的分離作用而這些薄的液體層即被破壞,一部分保留在油墨中而相應的負電荷則消散在空氣中,即所謂白勞電性(Ballo-E1ectricity)。
斷裂細絲的縮回部分則會把電荷帶到墨輥上或轉動著的的卷筒紙上去。細絲上多處斷裂后形成的幾個帶電荷的墨滴,則由于墨輥面上亦帶有同性的電荷而被逐出至空間去,這樣,它們就不可能再粘著(附)在印刷機的墨輥上了。從而,墨滴就飛散在空氣中。
由于電性相斥之故,逐出的帶電荷的顆粒極少有聯(lián)合在一起的傾向。其比較小的帶電顆粒則可能被吹散成霧狀。
可以看出,飛墨的因素是很多的,有內因也有外因。外因以電荷為最重要,顆粒上的大量電荷主要取決于由于印刷速度而引起的油墨膜的分離速率,此外,溫度和濕度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從下表可以看出,印刷速度是最主要的因素。一個在高速印刷下飛墨的油墨,當其在低速時就可能沒有飛墨現(xiàn)象。一般地說,就報紙印刷而言,在1000尺/分的轉速下,飛墨現(xiàn)象就很嚴重了。
絕對濕度比較低時,就可產生比較多的電荷,故冷而干燥的氣候會增加飛墨現(xiàn)象。增加油墨的粘度亦可減少電荷的產生。室溫比較高則增加飛墨。
下表則說明給墨量越多,飛墨越嚴重。
印刷機的墨輥如果變形,磨損而造成坑凹不平等現(xiàn)象時,均會增加油墨層的厚度從而產生更多的油墨細絲,造成更多的飛墨問題。
還有一點也是應當引起注意的,即凡是大量飛墨的部位,一般就是氣流比較多的部位,也就是說是氣流把這些油墨小滴帶至這些部位的。當然,改變氣流不等于改變飛墨,它減少不了飛墨現(xiàn)象。
造成飛墨的內因則是油墨的流變性能。一般地說,如果油墨的彈性(力)較大則油墨就表現(xiàn)出較粘,假設其它性能都相同,則彈性(力)大的油墨產生的細絲其壽命就比較短。也可以這樣說:油墨的彈性越大,則其絲頭就越短。這樣,飛墨現(xiàn)象就可大大降低。油墨的屈服值幾乎與飛墨的關系不大,因為飛墨主要與剪切力有關,而和屈服值有關的結構無關。由于彈性(力)大于表面張力,所以油墨的飛墨與油墨的表面張力也無多大關系。
油墨的電導性卻是個比較重要的參數(shù),如果油墨的電導性(值)越大,則其飛墨就越輕。例如在印刷機上的電導性油墨是不可能變成帶電荷的。水性油墨是有電導性的,它在高速印刷時就沒有飛墨現(xiàn)象。
顯然,對于一般的油(樹脂)型油墨而言,它們的電導值是很小的。而炭黑卻具有比較高的電導值,一般為10-13倒數(shù)歐姆。故這些油墨的分類可在半導體和絕緣體之間。如在油墨配方中增加炭黑的含量,則其電導值亦增加,炭黑含量與飛墨的關系可見下表:
油墨中的介電常數(shù)對飛墨也有一定影響。帶電荷的細絲由于存在著排斥力,故極易使細絲分離并增加多斷性,從而增加飛墨。但是在介電常數(shù)高的油墨中,排斥力是很低的。因為在介電中電量與很大的介電常數(shù)是成反比的,故介電常數(shù)高的油墨飛墨現(xiàn)象就比較輕。
來源: 卓創(chuàng)資訊化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