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網(wǎng)觀察】前 言
《紡織 紡織材料性能和試驗術(shù)語》是對國家標準GB 3291—82《紡織名詞術(shù)語(紡織材料、紡品通用部分)》和GB 5457—85《紡織品及紡織制品的燃燒性能——詞匯表》進行修訂的,規(guī)定了紡料性能及與指標測試有關(guān)的術(shù)語。與原標準相比,作了較大改動:
1.標準題目改為《紡織 紡織材料性能和試驗術(shù)語》,以紡織材料和紡織產(chǎn)品的性能和試驗有術(shù)語為對象,不包括原材料術(shù)語、產(chǎn)品術(shù)語、外觀疵點術(shù)語及包裝術(shù)語等內(nèi)容。
2.標準由原來的一個標準變?yōu)橄盗袠藴剩都徔?nbsp; 紡織材料性能和試驗術(shù)語》包括三個部分:
第1部分:纖維和紗線
第2部分:織物
第3部分:通用
3.補充了新的術(shù)語條目,保留和修改了原標準中的部分術(shù)語及其定義。
本標準作為《紡織 紡織材料性能和試驗術(shù)語》的第2部分僅包括了織物專用的術(shù)語。
《紡織 紡織材料性能和試驗術(shù)語》從生效之日起,同時代替GB 3291—82《紡織名詞術(shù)語(紡料、紡織產(chǎn)品通用部分)》和GB 5457—85《紡織品及紡織制品的燃燒性能——詞匯表》。GB 3291-82第3章由紡織行業(yè)標準FZ 01018—92《紡織品 機織物疵點術(shù)語》代替。
本標準的附錄A和附錄B是提示的附錄。
本標準由中國紡織總會提出。
本標準由全國紡織品標準化技術(shù)委員會基礎(chǔ)標準分技術(shù)委員會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紡織總會標準化研究所。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陳群榮、鄭宇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紡織 紡織材料性能和試驗術(shù)語
第2部分:織物
Textiles—Terms of textile material properties and test—
Part 2:Fabric
GB/T 3291.2-1997
代替GB 3291-82
1 范圍
本標準規(guī)定了織物在性能和指標測試方面的術(shù)語。
2 術(shù)語
本標準采用下列定義。
2.1 織物長度 fabric length
在零張力且無折疊和無折皺的狀態(tài)下,平行于織物側(cè)邊測得的織物縱向兩端頭之間的距離。
2.2 織物密度 fabric width
在零張力且無折疊和無折皺的狀態(tài)下,垂直于織物側(cè)邊測得的織物橫向兩側(cè)邊緣之間的距離,筒狀織物幅寬為兩側(cè)封閉邊緣之間距離的兩倍。
2.3 織物密度 fabric count
在零張力且無折壘和無折皺的狀態(tài)下,機織物中單位長度內(nèi)紗線根數(shù),或針織物中單位長度內(nèi)線圈數(shù)。
2.4 經(jīng)密 warp count
機織物緯向單位長度內(nèi)所含的緯紗根數(shù)。
2.5 緯密 wale count
機織物經(jīng)向單位長度內(nèi)所含的緯紗根數(shù)。
2.6 縱密 wale
針織物縱行方向單位長度內(nèi)所含水量的線圈橫列數(shù)。
2.7 橫密 course
針織物橫列方向單位長度內(nèi)所含的線圈縱行數(shù)。
2.8 厚度 thickness
織物正面至反面之間的距離,以放置試樣的參考板與對試樣施加給定壓力的平行壓腳接觸面之間的距離度量。
2.9 覆蓋能力 covering power
織物遮蓋其底層物的程度,一般以織物緊度表示。
2.10 織物緊度 covering factor
在規(guī)定面積的織物試樣內(nèi),紗線覆蓋的面積對該規(guī)定面積的百分率。
2.11 織縮率 take-up
織物中紗線上某兩點間距離和該段紗線從織物中拆取出并在規(guī)定張力下伸直后該兩點間距離之差的絕對值與后者的百分比。
2.12 屈曲率 crimp
織物中紗線上某兩點間距離和該段紗線從織物中拆取出并在規(guī)定張力下伸直后該兩點間距離之差的絕對值與前者的百分比。
2.13 條樣試驗 strip test
試樣整個寬度被夾持器夾持的一種織物拉伸試驗。
2.14 剪割條樣 cutstrip
用剪切方法使試樣達到規(guī)定試驗寬度的條形試樣。
2.15 拆紗條樣 raveledstrip
從剪切寬度大于規(guī)定寬度的試樣兩側(cè)拆去一定數(shù)量的紗線使其達到規(guī)定試驗寬度的條形試樣。
2.16 抓樣試驗 grabtest
試樣寬度方向的中間部位被夾持器夾持的一種織物拉伸試驗。
2.17 撕裂力 tear force
擴展試樣上初始裂縫至規(guī)定撕裂長度所需要的力。初始裂縫沿經(jīng)向者為“緯向撕破力”,沿緯向者為“經(jīng)向撕破力”。
2.18 撕裂長度 1ength of tear
從試樣初始裂縫口至規(guī)定撕裂位置的距離。
2.19 褲形試樣 trousershaped test specimen
按規(guī)定長度從矩形試樣短邊中心剪開,形成可供夾持的兩個褲腿狀的織物撕裂試驗試樣,也稱單縫試樣。
2.20 舌形試樣 tongue shapedtest specimen
按規(guī)定的寬度及長度在條形試樣規(guī)定的位置上切割出一便于夾持的舌狀的織物撕裂試驗試樣。
2.21 翼形試樣 wingsh9pedtestspecimen
一端按規(guī)定角度呈三角形的條形試樣,按規(guī)定長度沿三角形頂角等分線剪開形成翼狀的織物撕裂試驗試樣。
2.22 梯形試樣 trapezoidtest specimen
一矩形織物撕裂試驗試樣。試樣上標有規(guī)定尺寸的、形成等腰梯形的兩條夾持試樣的標記線。梯形的短邊中心剪有一規(guī)定尺寸的切口。
2.23 接縫 seam
兩塊或多塊織物的縫合處。
2.24 接頭 joint
兩塊或多塊織物由除縫合外的其他方法接合起來的聯(lián)接處。
2.25 針跡密度 stitchdensity
單位長度的縫跡中所包含的針跡數(shù)。
2.26 針損 needledamage
在縫紉過程中,織物中的纖維或紗線因縫針造成的損傷、斷裂或熔融。
2.27 接縫損傷 seamdamage
在縫合織物時,諸如紗線滑移、針損或織物斷裂等降低接縫質(zhì)量的物理變化。
2.28 滑移 slippage
在織物表面因紗線相對移動而形成縫隙或裂口,使織物受到破壞的一種現(xiàn)象。
2.29 接縫滑移 seamslippage
在縫合織物中,平行且相鄰于縫跡線的紗線的位移。
2.30 滑移阻力 resistancetoslippage
在接縫強力試驗中,使標準接縫的兩部分產(chǎn)生規(guī)定滑移距離所需要的力。
2.31 接頭/接縫強力 joint/seamstrength
在規(guī)定條件下,對含有一接縫或接頭的試樣以與接縫垂直的方向拉伸,直至接縫或接頭處破壞所記錄的最大的力。
2.32 接頭/接縫效率 joint/seamefficiency
接頭/接縫強力與同口l材料樣品同方向的拉伸斷裂強力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2.33 起拱 bulging
織物受外力作用產(chǎn)生的拱狀變形。
2.34 脹破壓力 burstingpressure
脹破試驗中,作用于和下墊膜片夾持在一起的試樣上直至試樣破裂的最大壓力。
2.35 脹破強力 burstingstrength
脹破試驗中,用膜片壓力修正后的脹破壓力。
2.36 膜片壓力 diaphragmpressure
脹破試驗中,在無試樣的情況下,作用于膜片上使其達到試樣平均脹破擴張度所需的壓力。
2.37 脹破擴張度burstingdistension
脹破試驗中,試樣在脹破壓力下的膨脹程度,以脹破高度或脹破體積表示。
2.38 脹破高度 heightatburst
脹破試驗中,膨脹前試樣的上表面與在脹破壓力下試樣的頂部之間的距離。
2.39 脹破體積volumeatburst
脹破試驗中,達到脹破壓力時所需的流體體積。
2.40 磨損 abrasion
試樣與另一材料摩擦而產(chǎn)生的試樣損耗。
2.41 耐磨性 abrasionresistance
材料抵抗磨損的性能。一般以試樣磨損至一定程度的摩擦次數(shù)表示,或以摩擦一定次數(shù)后試樣的外觀、強力、厚度、重量等的變化程度表示。
2.42 平磨 surfaceabrasion
在一定條件下,試樣與磨料發(fā)生平面摩擦的一種耐磨試驗方法。
2.43 曲磨 flexabrasion
在一定條件下,試樣彎曲部位反復(fù)交換并與磨料發(fā)生摩擦的一種耐磨試驗方法。
2.44 折邊磨 foldabrasion
在一定條件下,試樣對折邊緣與磨料發(fā)生摩擦的一種耐磨試驗方法。
2.45 動態(tài)磨 dynamicabrasion
在一定條件下,試樣在反復(fù)拉伸和彎曲狀態(tài)下與磨料發(fā)生摩擦的一種耐磨試驗方法
2.46 熨燙褶裥 pressing—increase
有目的地對織物施以壓力、熱和濕等使織物形成的清晰折痕。
2.47 褶裥保持性crease retention
織物保持所形成的褶裥的性能。
2.48 折皺 wrinkle
織物上不希望產(chǎn)生的、形狀短而不規(guī)則的皺紋。
2.49 抗皺性 wrinkleresistance
織物抵抗折皺形成的性能。
2.50 折痕回復(fù)性creaserecovery
織物從折疊變形恢復(fù)其平整狀態(tài)的性能。
2.51 折痕回復(fù)角 creaserecoverangle
在規(guī)定條件下受力折疊的織物試樣去除壓力并放置一定時間后,兩對折面之間形成的角度。
2.52 硬挺度stiffness
材料抵抗彎曲變形的特性,通常以彎曲長度為指標。
2.53 彎曲長度 bendinglength
水平放置的矩形長條織物,一端因自重而彎曲下垂至規(guī)定角度時的長度。
2.54 抗彎剛度 flexuralrigidity
單位寬度材料的微小彎矩變化與其相應(yīng)曲率變化之比,可根據(jù)彎曲長度計算
2.55 懸垂性 drape
織物試樣在規(guī)定條件下下垂時變形的能力。
2.56 懸垂系數(shù) drapecoefficient
表征織物懸垂性的指標,以試樣下垂部分的投影面積與其原面積之比的百分率表示。
2.57 手感 handing
手對織物觸摸、擠壓或摩擦?xí)r引起的觸壓感。
2.58 鉤絲 snag
織物中紗線或纖維被尖銳物鉤出或鉤斷后浮在織物表面的現(xiàn)象。
2.59 抗鉤絲性 snaggingresistance
織物抵抗鉤絲形成的能力。
2.60 起毛 fuzzing
因摩擦織物表面形成的毛茸。
2.61 起球 pilling
織物起毛后,表面的纖維端頭相互纏結(jié)形成凸出的、不透光并可投射成陰影的球
2.62 抗起球性 pilling resistance
織物抵抗起球的能力。
2.63 熱阻 thermal resistance
試樣兩面的溫差與垂直通過試樣單位面積的干熱流量之比。
2.64 濕熱阻 water—vapourresistance
試樣兩面的水蒸氣壓力差與垂直通過試樣單位面積的蒸發(fā)熱流量之比。
2.65 透濕指數(shù) water—vapourpermeabilityindex
試樣熱阻除以試樣濕熱阻與空氣熱阻除以空氣濕熱阻之比,其值介于。和l之間。透濕指數(shù)為0意即材料完全不透濕,有極大的濕阻;透濕指數(shù)為1意即材料與同樣厚度的空氣的熱阻和濕熱阻之比相同。
2.66 熱導(dǎo)率 thermalconductivity
試樣的兩面存在單位溫差時,在單位時間通過試樣單位面積和單位厚度的熱量,即單位厚度熱阻的倒數(shù)。
2.67 克羅值CLO value
在室溫為21℃,相對濕度50%以下,氣流為10cm/s(無風(fēng))的條件下,試穿者靜坐不動,其基礎(chǔ)代謝為58.15W/m 2 (50kcal/m2.h),感覺舒適并維持其體表平均溫度為33℃時,此時所穿衣服的保溫值為1克羅(CLO)值。
2.68 保暖性 heatretention
試樣能保持被包覆體溫度的能力。以無試樣時的散熱量和有試樣時的散熱量之比的百分率表示。
2.69 透汽性 water—vapourpermeability
試樣透過水蒸氣的能力。以在試樣兩面存在水蒸氣壓力差的條件下,規(guī)定時間內(nèi)通過單位面積試樣的水蒸氣量表示。
2.70 透水性 waterpermeability
試樣透過水分的能力。以在規(guī)定壓差和時間的條件下,通過單位面積試樣的水量表示。
2.71 透氣性 airpermeability
試樣透過空氣的能力。以在規(guī)定的面積、壓差和時間等試驗條件下,空氣流垂直通過試樣的速率表示。
2.72 拒水性 waterrepellency
織物抵抗吸收噴淋水的能力。以在指定的人造淋雨器下,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織物表面的沾濕程度或織物的吸水量表征。
2.73 沾水等級 sprayradng
織物表面抗?jié)裥缘亩攘俊?/P>
2.74 耐久壓燙織物 durable press fabric
經(jīng)家庭洗滌后只需輕微熨燙或無需熨燙即可恢復(fù)到適于穿著或使用狀態(tài)的織物。
2.75 洗可穿 WaShandWear
服裝經(jīng)反復(fù)穿著和適當(dāng)?shù)募彝ハ礈旌螅贿M行或稍加熨燙而保持原有平整外觀的性能
2.76 尺寸變化 dimensional正hange
在規(guī)定條件下,試樣在長度或?qū)挾确较虺叽缢a(chǎn)生的變化。
2.77 冷裂溫度 cold crack temperature
涂層織物在低溫下受到一定的沖擊力后,涂層面開始產(chǎn)生龜裂、斷紋等裂痕的溫度。
2.78 拒油性 oilrepellency
織物耐油質(zhì)液體潤濕的特性。
2.79 粘附 adhesion
材料抵抗剝離或分離為兩層或多層能力的特性。
2.80 粘連 blocking
材料相互接觸的各層之間不希望產(chǎn)生的粘附。
2.81 剝離強力 peelingstrength
使構(gòu)成織物的組合層分離所需的力。
轉(zhuǎn)自:印染在線
該文章暫時沒有評論!
最新技術(shù)文章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