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網(wǎng)觀察】在我國,遠在隋唐以前,就已經(jīng)將蠟防染法用于染色、印花。蠟防印花實際上是用蠟作為防染劑進行的防染印花,但它和一般的防染不同,這種方法有三個基本步驟:上蠟、染色和除蠟。在染色過程中,涂蠟部分會出現(xiàn)纖細的裂紋,少量的染料滲透進去,形成纖細的蛛網(wǎng)狀線條或圖案(這也叫做“冰紋”),若在染色前揉搓織物,獲得的“冰紋”效果更顯著。
最早的蠟防花布是先在織物上浸上一層蠟質(zhì),經(jīng)揉碎浸入靛青等植物染料中進行甕染。若需加印其它花型,則在脫蠟后進行印花。
現(xiàn)在所用的著色染料不僅有靛青,還可用不溶性偶氮染料、印地素染料、X型活性染料,表現(xiàn)力豐富了許多。傳統(tǒng)的手繪蠟防染也遠不能滿足要求,客商要求生產(chǎn)速度盡可能快。要解決這個問題,可采用銅制凸紋印花模板,這些銅片和銅絲構(gòu)成了復雜細致的圖案,它在布料上壓印花紋圖案要比手工繪蠟快得多,重現(xiàn)性也好。
將印花模板浸在熱蠟與松香的混合溶液中,然后再把它按壓在鋪展的白布料上,這樣就在布面上留下了蠟防印花圖案,最后把布料浸在染液中,重復這一操作,可獲得又一色。依據(jù)圖案不同,可使用各種式樣的印花模板。壓膜速度要快,位置要準確,待這道工序完畢之后,有些部分就可以刷染,然后再用蠟涂蓋。整幅的背景仍然是空白的,至此,這塊布料就可以進行最后染色。
染色后的除蠟有煮沸法、熨燙法和溶劑法。煮沸法相當于染色后的皂煮,待蠟完全熔化后,取出布料再用清水漂洗;熨燙法是把蠟染品放在兩張報紙之間加以熨燙,不斷地更換報紙,直到所有的蠟被熨燙出來為止。溶劑法除蠟成本高,多數(shù)溶劑易揮發(fā),有可燃性,因此不易操作。
該文章暫時沒有評論!
最新技術文章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