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染料選用 主要用分散染料 升華溫度過低的,會在熱熔固色時沾污白地 固色率不高的,后處理水洗時又會沾污白地 一般選用中溫型固色(熱熔溫度175度以上)或高溫型固色(熱熔溫度190度以上),低溫型一般不宜使用。 同一織物所用染料的升華溫度應一致,否則固色工藝難以控制。
2 原糊選用 滌綸是疏水的熱塑性纖維,表面光滑,不易印制均勻。 原糊應具有良好的粘著性能、潤濕性、印透性和易洗滌性,所成的膜還應具有良好的柔順性,以免漿膜脫落。 小麥淀粉糊:刮印性能好,印制輪廓清晰,給色量高,但易洗滌性和印透性較差,可用于網(wǎng)動式熱臺板平網(wǎng)印制點、莖等花紋。 海藻酸鈉糊:印透性好,印層薄,塊面花型時較均勻,可與乳化糊制成混合糊(改善刮印性能)——用于布動式平網(wǎng)或圓網(wǎng)印花機。 羧甲基化的纖維素或淀粉糊:給色量高,花紋輪廓清晰、均勻性好,但必須是優(yōu)等質(zhì)量、羧甲基化均勻。 植物種子膠及其醚化衍生物可根據(jù)印制的花型和印花設備與其他糊料拼用。 多元羧酸型高分子合成糊:在高溫汽蒸下不產(chǎn)生還原性物質(zhì)(避免某些染料色澤變萎暗),糊料含固量低(給色量較其他糊料高),而且漿層結膜薄,易溶脹洗除。但對電解質(zhì)甚為敏感,僅適用于含非離子型分散劑的分散染料,否則原糊的粘度將顯著降低。 助劑: 尿素——加速蒸化時纖維對染料的吸附、擴散;防止某些含有氨基的分散染料的氧化變色;可加1~3%。 防染鹽S或氯酸鈉——氧化劑,防止含有硝基或偶氮基的分散染料在蒸化時被還原而變色。 pH值 堿性:含有氨基、酯基或酰胺基的分散染料,高溫長時間蒸化,可能因水解而變色;含有羥基的(pH>10)離子化而變色; pH<3:含有氨基的可被氧化或離子化而變色 應嚴格控制,一般控制在4.5~6 特別不耐堿染料,可加入不揮發(fā)且無還原性的酸性物質(zhì) 固色促進劑 本身具有吸濕性,對染料有“助溶性”,并具有使纖維溶脹作用,能加速染料向纖維轉(zhuǎn)移向纖維內(nèi)部擴散。 尿素最早使用,在高溫下能熔融(132.7),在常壓高溫汽蒸固色時,可降低分散染料固色溫度;但尿素在高溫時會分解,釋放出氨氣,對某些分散染料不利。 目前以HLB值在4~6的陰離子或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為多 印花色漿舉例 分散染料 x 尿素或其他染色促進劑 5~15% 酸或釋酸劑 0.5~1% 氧化劑 0.5~1% 原糊 y 加水合成 100% 蒸化法 滌綸織物用分散染料印花,烘干后,可采用高溫高壓蒸化法、熱熔法或常壓高溫連續(xù)蒸化法進行固色。 (1)高溫高壓蒸化法:在密閉高壓汽蒸箱內(nèi),于125~135溫度下,蒸化約30min。 蒸汽過熱程度不高,接近于飽和——纖維和色漿吸濕較多,溶脹較好,有利于分散染料向纖維內(nèi)轉(zhuǎn)移,水洗時漿料也易洗除。 滌綸在130和含濕條件下,纖維非晶區(qū)的分子鏈段運動加劇,有利于分散染料在纖維內(nèi)擴散 分散染料升華溫度大都遠高于130,所以固色時不會產(chǎn)生升華沾色問題,因此相對分子質(zhì)量較小、升華溫度較低的染料也能適用,染料品種選擇的范圍較廣。 染料的給色量較高,織物手感較好,可適用于易變形的織物(如仿綢制品及針織物)等的固色。 間歇式生產(chǎn),適宜于小批量加工 (2)熱熔法 為了防止染料升華時沾污白地,同時又要求達到較高的固色率,熱熔溫度必須嚴格按印花所用染料的性質(zhì)進行固色。 熱熔時間一般為1~2.5min 對織物手感影響,特別是對針織物影響更為明顯,不適用于彈力纖維織物。 常壓高溫蒸化固色法 以過熱蒸汽為熱載體 固色溫度可降低至175~180,可供選用染料較熱熔法多,但固色時間較長,約需6~10min。 在過熱蒸汽環(huán)境中,容易保留溶脹糊料的水化水,在濕熱條件下,纖維較易溶脹,有利于分散染料通過漿膜轉(zhuǎn)移到纖維。 過熱蒸汽熱容比熱空氣大,蒸汽膜的導熱阻力也較空氣膜小,使織物的升溫較快,溫度也較穩(wěn)定。
該文章暫時沒有評論!
最新技術文章
點擊排行